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安全韌性水平持續增強。在國家“兩新”“兩重”等政策加力擴圍支持下,傳統產業電氣化進程提速,新質生產力成長壯大,共同拉動電力需求增長,全國一二三產累計用電量分別同比增長10.6%、3.1%、7.7%。特別是7月份迎峰度夏期間,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四次創新高,最高達到15.08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億千瓦。需求的持續增長和負荷峰值的不斷攀升加大了電力保供難度。在此情況下,我國電力系統展現出了強大韌性。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1月份至7月份,我國新增投產支撐調節性電源4000萬千瓦,增加跨區輸電能力1600萬千瓦,華東、華中、南方等負荷中心區域實施需求側響應、有序用電等措施,有效保障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同時,我國電力系統向綠色低碳穩步邁進,能源結構效率不斷優化。一方面,清潔能源占比顯著提升,1月份至8月份,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2.88億千瓦,約占新增裝機的84%,成為新增電源的絕對主體。繼3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在發電裝機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新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超過四分之一,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貢獻了其中的九成以上。另一方面,煤電開展深度降碳減污,在《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的部署指導下,煤電實施“升級版”“三改聯動”,大力拓寬低碳發電技術路線和應用場景,清潔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調節、智能運行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國95%以上的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改造,超低排放煙氣治理技術水平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
未來,隨著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深化,統籌好電力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要從多個角度入手施策。
增強“源網荷儲”協同能力。供給端,集中式與分散式、分布式開發并舉,有序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強化風光水火儲氫耦合互補;提升煤電在寬負荷條件下的節能、降碳和減污效果。需求端,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部門能效提升挖潛,提升數據中心節能降耗和清潔電力利用水平,以匹配電力資源稟賦為導向優化算力布局;建設零碳園區,加快形成推廣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電網側,強化跨區電網互聯互濟,提高主干電網、配電網、微電網間的有序配合能力。儲調側,優化新型儲能、氫能、抽水蓄能等規劃建設,推動虛擬電廠、車網互動、數據中心等靈活性資源廣泛參與電力系統調節。
健全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深入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持續完善各電力品種參與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的市場規則制度和政策體系。以充分反映清潔電力的綠色價值、靈活性資源的調節功能為目標,完善峰谷電價、容量電價、負荷補償等價格政策,探索構建將數據中心納入電力需求側管理的市場機制。
構建氣候韌性電力系統。將氣候因素納入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在電力的規劃發展、調度運行、市場交易、應急管理等方面充分考慮氣候風險。加強氣象監測預警對電力資源評估、電源布局、電網調度、災害預警等的全方位支撐。因地制宜部署備用電源等重要電力基礎設施,推進電力與其他能源基礎設施協同聯動,完善應對極端天氣的聯防聯控機制。
(作者譚琦璐 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標題:統籌電力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
責任編輯:劉芃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