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指由企業投資并承擔風險,通過市場為政府及商業用戶提供航天資產、產品技術等服務,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航天領域。從業務范圍看,包括衛星制造及發射、衛星運營及服務、地面設備制造等環節,涉及通信、遠程醫療、導航、遙感、空間運輸、載人航天飛行、深空探測等領域。當前,全球商業航天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國家紛紛將商業航天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加快技術攻關和產業鏈布局,以搶抓太空經濟發展新機遇。
多方創新要素助力商業航天技術迭代
近年來,一些國家通過強化創新要素集聚,支持并促進商業航天技術發展,聚焦火箭回收復用等關鍵技術開展激烈角逐,以搶占商業航天產業賽道“制高點”。
強化政府資金要素支撐,助力開展商業航天技術攻關。一些國家政府通過大力投入資金,引導企業開展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其中,美國通常以任務訂單的形式,委托企業開展衛星業務的研發工作。2024年8月,美國太空發展局分別授予人族軌道公司和約克空間公司為期3年總價值4.24億美元的合同,用于研發并交付20顆2期“傳輸層-伽馬”衛星。
歐盟在推進衛星星座建設組網過程中,也注重私營部門的參與。2024年12月,歐盟委員會和歐空局與SpaceRISE工業聯盟簽署合同,旨在開發一個總成本為106億歐元的安全連接星座IRIS2(衛星彈性、互聯性和安全基礎設施),其中私營部門投資預計超過40億歐元。IRIS2預計于2030年初開始提供服務,旨在加強歐盟在通信領域的戰略自主權和國防能力。
日本通過多部門聯合設立基金,鼓勵和支持企業持續開展衛星技術的開發、技術示范和商業化。2024年3月,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總務省和文部科學省等共同設立“太空戰略基金”,支持企業等開展太空運輸、衛星、太空探索技術方向研發工作。日本政府將為該基金提供1萬億日元支持。
加強金融資本支持,助力商業航天技術迭代創新。美國國防部自2022年12月宣布成立戰略資本辦公室以來,注重采用金融手段推進耐心資本投入關鍵技術開發。2025財年,戰略資本辦公室宣布其工作重點將放在通過使用新的金融產品,包括私募基金、貸款、擔保和其他金融工具,加強美國在航天器等15項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
近年來,歐洲也尤為重視增強商業航天初創企業的融資能力。2025年3月,西班牙衛星公司Sateliot宣布完成B輪7000萬歐元的融資目標,其中1380萬歐元來自西班牙政府通過技術轉型協會對其的投資,3000萬歐元來自歐洲投資銀行的債務注入。Sateliot旨在通過此輪融資增強其衛星星座并加強歐洲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技術主權。
吸引更多人才采取不同方式投身商業航天產業,推動該產業快速發展。一是重視太空領域后備人才力量的培養。2022年9月,美國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發布了《跨部門規劃:加強太空領域STEM教育及從業者培養》報告,就太空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人才的培養提出政策建議。NASA也實施了一系列實踐項目以支持這一行動,包括針對兒童的“阿爾忒彌斯登月任務”活動、針對成年學生的“大創意”工程技術挑戰賽,以及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教學資源包等。二是關注吸引更多人員加入航天產業中。英國科學、創新和技術部于2025年4月發布了《2025—2026年研發預算分配報告》,提出政府將通過航天局向太空領域投入6.68億英鎊,以支撐航天產業發展,重要舉措之一即計劃雇傭5萬名員工投入航天產業中。
推動公共部門航天技術積極向私營企業擴散。航天技術從政府部門溢出,逐漸從“國家主導、高精尖”向“市場驅動、技術服務”轉變。美國多家商業航天公司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NASA對其進行的技術輸入。在SpaceX即將資金耗盡的發展初期,NASA在授予其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合同的同時,還向其開放了包括火箭發動機設計圖紙、航天器熱防護數據等在內的阿波羅計劃時期積累的大量技術文檔。
藍色起源在追趕SpaceX的過程中,也正是因為使用了NASA相關型號火箭項目的技術,并雇用了該型號研制工作的技術人員,才快速拉近了與SpaceX的差距。
歐洲航天局則構建了較完善的包括技術轉移網絡、企業孵化中心、技術論壇等方面的技術轉讓機制和體系,成功將包括衛星研制在內的200多種航天技術轉移到非航天領域,同時培育了超過700家衛星等航天技術企業。
集中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快速形成產品,并通過持續不斷的試飛糾錯來推動產品快速迭代,進而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例如,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是商業航天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美國在可重復使用火箭研制及實踐運行方面具有優勢,也進一步引領了全球商業航天新技術快速發展的熱潮。2024年10月,近400英尺高的火箭從美國得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附近的SpaceX發射場升空,在重要回收環節,綽號為“筷子”的巨大機械臂將助推器從空中牢牢接住,標志著人類在太空探索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多點發力共促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目前,全球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從產業鏈看,商業航天產業上游主要包括材料、元器件、部組件等,中游為衛星研制、火箭發射、測運控、地面設施,下游則是衛星多元應用。
行業巨頭持續發力,聚焦手機直連衛星服務,推動產業發展。2024年9月,美國SpaceX公司為AST公司成功發射首批5顆“藍鳥”手機直連衛星,并將其送入既定軌道。未來,AST公司計劃將發射45~60顆“藍鳥”手機直連衛星,為美國本土提供持續性天基通信和帶寬服務,屆時還將為普通移動用戶提供相關服務。與此同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正式與AST公司合作簽署手機直連衛星服務商業協議,AST將在2030年前通過收入共享模式向AT&T的客戶提供天基蜂窩寬帶。
2024年12月,新西蘭最大的5G蜂窩網運營商One NZ宣布,正式在新西蘭全境推出“One NZ Satellite TXT”初級服務,使該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衛星蜂窩網直連覆蓋的國家。
加大國際合作,積極促進衛星通信業務對外開放。2024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系統司令部(SSC)與歐洲衛星公司(SES)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一項價值1.17億美元的采購協議。該協議為美國歐洲司令部(USEUCOM)提供多軌道、多波段的衛星通信服務。根據協議,SES公司將在USEUCOM地區提供多個波段的衛星通信管理服務,確保信息的實時傳輸與接收。2025年1月,美國和挪威兩國政府宣布簽署了《美國參與挪威太空發射相關技術保障協議》,涵蓋對出口到挪威進行發射的美國運載火箭和衛星的保障措施。
側重制度創新,推動商業航天相關的監管體制機制改革。2024年3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通過新手機衛星直連監管框架,為推動美國手機衛星直連服務奠定基礎。該框架是全球“太空補充覆蓋”監管框架,旨在允許衛星運營商使用移動頻譜,保障智能手機用戶能夠在地面信號基站范圍外保持通信連接。
2024年7月,巴西參議院全會通過《空間活動一般法法案》,賦予空軍司令部監管與國家安全和國防相關空間活動的權力。除了對航天業進行一般性監管外,法案還為私營部門參與航天活動制定了清晰的規則。
全球商業航天已邁入競速發展新階段,戰略博弈與技術突破交織前行。唯有錨定核心技術、深化協同合作、完善制度生態,方能在太空經濟賽道不斷進步,讓商業航天從產業藍圖真正轉化為驅動未來的新增長極。
(作者王海蕓、于貴芳 分別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原標題:商業航天成全球逐夢太空新引擎
責任編輯:李卓凝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