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就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作出具體部署。智能經濟是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衍生出來的一個新概念。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只有和產業各領域、社會管理各方面深度融合才能形成新的經濟形態,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推動作用。“人工智能+”催生的智能經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工智能與各個產業領域深度融合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下形成的智能經濟,正在深度重塑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和發展路徑。
智能經濟的主要特征
所謂智能經濟,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和新型基礎設施為支撐,通過構建“數據+算力+算法”的核心技術體系,研發出智能裝備、智能穿戴設備等智能產品和服務,推動三次產業實現“智能+”,從而催生出的嶄新經濟形態。
智能經濟是數字經濟邁向智能化的進階。從經濟轉型角度看,智能經濟是從工業經濟、數字經濟轉化而來的新的經濟形態。從生產力角度看,智能經濟是智能革命引發的生產力躍遷背景下,以智能生產力推動的經濟形態變化。從增長動力角度看,智能經濟是以“數據+算力+算法”的決策機制,去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經濟形態。總體來看,人工智能是智能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產業智能化、智能產業化和消費智能化是智能經濟的形成機制。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智能經濟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第一,技術與政策雙驅動。一方面,智能經濟以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了生產要素的智能化重組;另一方面,智能經濟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性,需要通過頂層設計、產業政策引導和制度創新保障等政策支持來加速布局智能經濟發展。
第二,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智能經濟是“人腦智慧+電腦網絡+物理設備”三位一體構成的總體結構。單一要素難以獨立發揮作用,必須通過系統集成才能實現功能涌現;智能經濟的運行強調自上而下的協同架構,要求人腦智慧、電腦網絡和物理設備形成深度耦合。當前人工智能向具身智能的演進趨勢,正推動大模型和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經濟新形態。
第三,具有人機協同性。單純依靠人工智能促進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人機協同的智能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人機協同的經濟模式將對產業、技能以及社會結構帶來深遠影響。智能經濟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等前沿技術與人類智慧深度結合,協同創造生產力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未來人機協同系統的應用將會催生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改變人類與技術的交互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方式的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第四,具有產業融合性。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并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智能經濟通過產業滲透、交叉與重組,可以持續催生跨界融合的新業態。以電動汽車產業為例,其整合了電力供應商、電池制造商與科技公司等多元主體,形成新型移動出行生態系統。在發展智能經濟過程中,不僅要著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更要著力推動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以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產業。
第五,具有增長可持續性。智能經濟通過AI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度融合,在能源領域,通過優化生產、運輸及交易流程,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效率;在環境治理領域,通過構建碳排放立體監測、自然災害預警及污水智能治理體系,搭建覆蓋碳排放核算及減排策略的全鏈條解決方案。雖然數據中心能耗問題客觀存在,但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能源效率提升,最終將實現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的有機結合,有利于“雙碳”目標實現。
智能經濟的形成機制
我國具有工業體系健全、制造業產業體系完備、擁有海量大數據和廣闊大市場的優勢,這些優勢極大豐富了我國智能經濟的形成機制。在供給側,表現為智能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兩個方面,以實現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全面升級;在需求側,主要表現為消費智能化,以激發需求潛力和消費活力。
智能產業化。智能產業化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產品,并形成相關產業。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憑借強大的跨界整合能力,打破了傳統的產業邊界,催生出眾多新業態、新模式。其發展路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培育人工智能新興產業;二是打造智能領軍企業,形成產業生態;三是推動具身智能發展,將AI技術從虛擬空間拓展到物理世界,實現產業化落地。
產業智能化。產業智能化是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從而提升傳統產業的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其本質是實現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進產業智能化,必須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生產裝備的深度融合;需要不斷推動“AI+”應用創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產業智能化不僅促進傳統產業向自動化、高效化發展,更通過技術賦能催生出全新的價值創造模式,為智能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智能經濟的發展思路和主要路徑
智能經濟的形成遵循“供需協同、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在供給側,通過智能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智能新型產業,在需求側則依托消費智能化實現市場精準牽引。在“人工智能+”戰略引領和技術持續突破的雙重推動下,智能經濟的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應用驅動”的總體思路。根據這種思路,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如下:
加速智能經濟各領域科技自主創新。一是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戰略,積極推動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形成突破,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大對企業、高校及其他科研主體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支持力度。二是聚焦人形機器人、工業元宇宙、工業垂直類大模型等前沿領域,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三是建設國家級創新中心等載體,為智能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成果轉化等服務。
積極推動具身智能的發展。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前沿方向,已被納入國家未來產業規劃。其通過智能體(如機器人、無人機、智能汽車)與物理環境的實時交互,形成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閉環。當前,具身智能正從理論研究階段邁向實際應用,開啟了人機協同新紀元,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養老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積極推動具身智能的發展,需要強化政策引導、資本投入和產學研協同,加速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
以場景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場景創新通過有效鏈接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能夠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應重點推進以下工作:一是推動構建企業主導的人工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二是以場景創新來推動實現人工智能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暢通成果轉化通道;三是培育創新型市場主體,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
培育智能經濟的產業生態。一是以智能經濟發展為導向,推動行業企業、平臺企業和人工智能服務企業跨界創新,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網絡化協同、市場化運作的創新生態。二是遵循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規律,促進科技創新政策與產業創新政策相協調,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夯實智能經濟發展的產業生態基礎。三是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和規律,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四是加快人工智能立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確保智能經濟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
加強智能經濟發展的技術預見管理。人工智能技術是不斷演進的,具有不確定性,為此,應加強技術預見管理,既引導人工智能技術向新興產業和關鍵領域拓展,又確保智能經濟的安全、可靠和可控。一是加強趨勢研判,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規律,為智能經濟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三是構建風險防控機制,建立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
(作者任保平、劉備,分別系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博士后)
原標題:智能經濟形成機制與實現路徑
責任編輯:黃瑾、萬鵬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