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作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基礎設施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對于擴大內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時代意義
基礎設施為經濟活動提供一般生產條件,是經濟活動中各經濟要素存在的必要前提。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能、區塊鏈、5G、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更加廣泛融入并改變城市生產生活,作為新型經濟要素和經濟活動形成的物質基礎,為數字經濟發展、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一般生產條件。新型基礎設施是以信息網絡為基礎,主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涵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領域。信息基礎設施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網絡建設為基礎,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提供感知、傳輸、存儲、計算等活動空間。融合基礎設施為傳統基礎設施賦予新的使用方式和經濟價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源的經濟屬性在其自然屬性的限制下由社會賦予,生產資料的使用方式決定其經濟價值。新一代信息技術賦予傳統基礎設施新的使用方式和經濟價值從而形成融合基礎設施,能夠提高傳統基礎設施的社會運轉效率并延長其服務生命周期,從而起到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以大科學裝置和大實驗平臺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能夠加快突破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有助于推動中國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加快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盡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基礎設施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一般生產條件,而且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馬克思指出,資本會生產并再生產自己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可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必要前提,還是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必然結果,要滿足經濟數字化轉型提出的新要求。
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必須科學認識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第一,新型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都是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展的產物,肩負充分配置社會資源、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使命。第二,新型基礎設施作用于信息技術領域,其服務的對象并非傳統市場上具備實物形態的標準化商品,而是數據要素。要圍繞數據要素的生產、流通各環節的經濟特征科學規劃,通過數據流、資金流、業務流的合理匹配形成高效、可持續發展。第三,數據要素能夠在時間維度上實現低成本、長期限的存儲,在空間維度上實現快速傳輸,從而突破了傳統商品經濟在流通時間和流通成本上的經濟限制。要深刻把握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在服務對象、時空方面的差異,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優勢,促進生產力發展。
二、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的巨大成就與現存問題
近年來,依托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我國在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領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就,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信息基礎設施規模和質量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在5G領域確立系統化領先優勢,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實現“村村通寬帶”、“縣縣通5G”、“市市通千兆”,網速名列世界前十,資費水平僅為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點,歷史性完成從3G突破、4G并跑到5G領跑的跨越。
融合基礎設施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成效卓著。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城市、智能電網、智慧水利建設全面推進。以智能交通為例,全國已有超過50個城市開展高級別自動駕駛試點,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服務覆蓋國土全域,大幅提升運輸效率與安全水平。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一網通辦”、“一網統管”能力顯著增強、遠程醫療覆蓋大部分脫貧縣和邊遠地區、智慧教育平臺惠及億萬師生,人民群眾在共享數字中國建設成果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創新基礎設施前瞻性布局,產出科技前沿成果。中國天眼發現超1000顆新脈沖星,超過國際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數量的總和,極大拓展人類觀察宇宙視野的極限;東方超環不斷刷新高溫等離子體運行紀錄,標志中國引領世界核聚變研究發展;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次完整記錄了大質量恒星死亡瞬間萬億電子伏特伽馬射線爆發全過程,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新紀元。
與此同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面臨技術自主性不足、系統協同缺失、能源消耗劇增、制度保障滯后等問題。技術自主性方面,衛星互聯網核心部件成本較高,火箭回收技術尚未商業化;芯片、工業軟件依賴進口,6G關鍵技術研發仍存“卡脖子”風險。系統協同方面,低空基建的全國統一規劃仍顯不足,起降點數量落后于部分發達國家,東西部覆蓋失衡;5G與工業互聯網生態的融合度有待加強,“殺手級應用”較少。能源消耗方面,5G單站能耗是4G的2.5-3.5倍,全國基站年電費超400億元,如何進一步降本增效是新型基礎設施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制度保障方面,低空領域缺乏統一技術標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法規有待完善;極端環境設施運維責任模糊等等。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問題為導向,聚焦技術攻堅、系統整合、綠色轉型與制度創新四維突破,構建自主可控、高效協同、低碳智能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三、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舉措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范可信的數據流通利用體系,協同構筑數據基礎設施技術和產業良好生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推動建成一批高水平韌性城市,城市安全韌性持續提升,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我們要堅持黨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系統觀念,堅持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統一,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社會目標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國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而非僅僅著眼于短期盈利目標。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建設初期雖然投入產出效益不高、短期難以盈利,但只要從根本上長遠上是人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就需要加快推進。當然,這需要各級政府處理好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系。
堅持系統觀念,前瞻思考、全局謀劃、整體推進,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設立國家新型基礎設施核心技術專項基金,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技術攻堅筑牢科技自強自立根基;完善“東數西算”骨干直聯網絡;建立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平臺,推動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智能算力共建共享,系統整合打通協同脈絡;強化硬性節能指標約束,推動數據中心綠色集約一體化運行,推進“綠電+新基建”融合發展,實現綠色轉型減少能源消耗,為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加快出臺并持續完善低空經濟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轉和治理提供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
堅持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統一,構建全國謀劃、試點突破、動態優化的發展模式。在頂層設計上,強化國家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將6G、衛星互聯網、算力網絡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同步完善法治保障,以專項立法界定數據主權與空間資源權屬,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在實踐探索上,試點先行、逐步推廣,東部聚焦“空天地海”一體化網絡建設,開展5G通感基站部署與衛星量子通信組網;西部深化“綠電賦能”模式創新,打造直供電數據中心集群。關鍵要建立動態優化升級機制,通過國家級平臺實時追蹤芯片國產化率、算力利用率等核心指標,依托年度評估結果動態調整政策供給,形成問題識別、專項攻關、標準更新的良性優化模式。
(作者何召鵬 系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原標題: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責任編輯:趙宇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