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農業現代化的地位和作用,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認識農業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現代化呈現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推進農業現代化并沒有普遍適用的標準和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具有豐富的內涵。
依托雙層經營體制。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離不開對應的制度。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經營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實踐看,這一制度有著超強的適應性和發展性,在整個農村制度體系中長期發揮著關鍵作用。過去40多年來,我國農村改革持續深入,雙層經營體制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統”與“分”的實現形式和結合方式更加多元化。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符合我國國情農情,具有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基礎性制度優勢,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托。
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為了誰、依靠誰,是關系農業現代化動力和目標的基本問題。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從實踐看,正是將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民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制定黨的農村政策的依據,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農民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我國農業現代化由此具備了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共同推動的過程。在政策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過程中,政府和市場關系不斷協同優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有效激活了市場、要素和主體,成為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農村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體制、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不斷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逐步推進,市場運行效率不斷提高,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升級。
“大”與“小”經營形態長期并存。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也是農業發展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我國沒有采取單一的大規模經營、大機械作業模式,而是堅持農業經營規模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既不盲目追求大規模,也不固守小規模,同時把“大”和“小”統籌起來,通過規模經營主體的帶動,小農戶也能夠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從實踐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大有大的優勢、小有小的適應性,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重要作用。
文化傳承與綠色發展相融合。我國擁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其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等理念,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低碳等理念高度契合。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堅持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不斷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農耕文化的賦能作用不斷顯現,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豐厚滋養。
準確把握農業現代化的建設要求
當前我國“三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呈現許多新趨勢新特征,對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新要求。
更加注重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我國傳統農業發展長期以來主要依賴世代積累的經驗和物質要素投入,由于技術進步緩慢、缺乏資本積累等,往往呈現生產效率比較低的狀態。推進農業現代化,本質上是對農業發展范式的深層次變革。全面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離不開培育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v觀全球農業發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極大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給農業現代化進程帶來質的飛躍。當前,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增強內生動力?,F代化只有具備不斷向前拓展的內生動力,進程才會更加順利、更可持續。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持續發展,但農業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機制依然不健全。新形勢下,解決好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既需要穩定提升支持政策效能,更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同時注重改革的協同配套和系統集成,不斷提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更加注重暢通工農城鄉循環。我國現代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并聯式”過程。從實踐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存在依存關系,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也可以并行不悖。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城鎮化轉向穩定發展期,信息化廣泛賦能,推進農業現代化要著力暢通工農城鄉循環,特別是將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管理理念等更加深入地應用到農業產業鏈建設中,同時通過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騰出更大空間,促進資源要素在工農部門之間、城鄉之間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銜接暢通,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更加注重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事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事關當代人福祉和子孫后代永續發展。農業現代化越往前推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就越緊迫。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求態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加快改變追求產量增長的慣性思維,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加快促進發展模式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增加供給、提高收入、保護生態的有機統一。
更加注重維護農業產業安全。在開放條件下,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應該也不可能在一個封閉體系中進行。我國人多地少、供需規模超大的現實,也決定完全依靠國內實現所有農產品的自給自足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統籌好開放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關系,進一步推動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妥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國外農業資源。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疊加交織,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安全運行面臨較大挑戰,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必須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增強風險防控能力,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總體來看,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基礎,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成色。新征程上,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找準關鍵著力點,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不管進展到哪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是必須牢牢守住的底線。要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打牢設施基礎、技術基礎、裝備基礎、政策基礎、制度基礎,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用更加完善的機制保障農民愿種糧、有錢掙,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順應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我國空間資源稟賦的多樣性、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決定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可能是一個模式、一個標準,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其中,關鍵要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強化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力爭在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合成藥物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同時聚焦農業發展現實需求,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更多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目的是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這既需要推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業集聚,更需要對整個農業產業體系進行系統重塑。為此,要做好“土特產”文章,著力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發展壯大加工流通業、休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等,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體系結構更加開放、產業構成更加完整、產業功能更為多樣、資源利用整體性更強、發展模式更可持續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現代化涉及諸多改革任務,推進城鄉要素創新性配置是重要切入點。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優化城鄉要素配置,關鍵要把握好人和地的關系,立足城鄉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以及發展需求,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為此,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探索農民“三權”自愿有償退出辦法,有效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合理用地需求,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作者涂圣偉 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原標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路徑
責任編輯:符仲明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