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承載著億萬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這一部署為鄉村產業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如今,以數據為核心,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數智技術加速發展,眾多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在鄉村產業中,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等核心要素向高效化精準化配置轉型,促使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發展壯大。
數智技術打破傳統農業“種養+銷售”的單一業態,推動農業與數字經濟、體驗經濟深度融合,開拓出鄉村產業多元復合的增值空間。數智技術重塑產業組織形態,激勵產業協同發展,驅動農業產業組織范式向規模化、協同化、數字化躍遷。如,山東安丘將數智技術嵌入農產品質量監管全鏈條,推出“雙碼”認證,通過“數字身份證+云端大腦”,把監管從“事后追溯”變為“事前預警、事中控制”,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化治理;通過“區塊鏈+溯源”技術,云南宣威火腿等特色農產品實現從種養、加工、包裝到銷售每個環節的數據采集和記錄,每件產品都被賦予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為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發展保駕護航。在數智技術加持下,智慧鄉村旅游、農產品IP打造、數字藏品(如水稻數字盲盒)等商品與服務不斷涌現,為鄉村產業開辟廣闊增值空間。
盡管數智技術對鄉村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已經彰顯,但要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躍升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技術適配性不足,運用場景存在一定斷層。城市成熟的智能算法難以適配鄉村復雜多變的自然條件,部分設備操作復雜也讓農民望而卻步。二是資金和人才等要素存在約束,數智設備購置、系統維護成本較高。三是技術應用的生態體系與利益聯結不完善,農戶分享技術增值收益較低,難以形成“技術投入—效益提升—持續投入”的良性循環。四是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間仍存在“數字鴻溝”,同時數據安全性問題也制約了數智技術的信任度提升。因此,需通過“基建普惠化、技術輕量化、能力進階化、服務本地化”的組合策略,讓技術真正貼合鄉村產業發展實際、惠及農戶增產增收,最終實現數智賦能向產業振興的價值轉化。
夯實數字基建底座,降低硬件使用門檻。強化網絡基礎設施覆蓋,提升鄉村網絡質量,加快山區、邊疆等地區5G網絡布局,讓鄉村居民普遍享受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為農業生產數據實時傳輸、農產品電商直播等數智應用提供支撐。將智能農機、傳感器等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并適當提高補貼比例,提升農民購置先進數字工具的積極性,讓數智終端成為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統籌推進農村水利、電力、冷鏈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
推動技術下沉適配,豐富數智技術運用場景。支持企業聚焦不同農業生產主體需求,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終端與技術產品,如便攜式墑情檢測儀、手機端輕量化種植模型等,通過簡化操作流程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推廣“共享化”應用模式,鼓勵建立共享農機服務站、村級物聯網數據中心,通過按次付費、租賃使用等降低小農戶成本。加強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與農戶的科技創新協同,共建數字農業試驗田,基于農戶反饋迭代技術,形成“需求—研發—落地”閉環。
提升農戶數智能力,打造職業新農人隊伍。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產業類型的農戶開展針對性培訓。依托村級黨組織開設數字農家書屋,提供視頻教程、在線咨詢服務;從返鄉青年、種植大戶、合作社帶頭人中選拔骨干,通過“理論+實操”培訓村級技術推廣員,發揮傳幫帶作用。通過田間課堂、成果展示會等形式直觀展現數智技術運用成效,消除農戶采納顧慮。
健全服務與保障體系,打通技術落地全鏈條。有基礎和條件的地區,可設立數字農業服務中心,配備專業運維人員,構建基層技術服務網;提升企業服務意識,完善“設備銷售+終身服務”模式。規范數據管理與安全,出臺農業數據確權、共享、隱私保護政策,建立“農戶授權—企業使用—政府監管”機制;推廣“本地存儲+加密傳輸”技術,消除農民數據安全顧慮。強化政策與資金協同,設立數字農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技術研發與推廣,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相關貸款,對購買數字設備的農戶給予低息貸款。
當5G信號跨越崇山峻嶺,當數字孿生把大棚變成“云端工廠”,當區塊鏈為每件特色農產品生成“出生證明”,這些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寫下生動注腳。未來,在數智技術賦能下,將有更多扎根鄉土的數智成果涌現,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作者王志剛、郭瑩,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標題:數智賦能 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責任編輯:羅知之、陳鍵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