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亦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既要堅持量“產”而行,也要堅持量“力”而行,統籌經濟性與戰略性,兼顧要素匹配與產業配套,綜合考慮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選擇細分賽道布局產業發展,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先進產業。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顛覆性同時伴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前瞻性產業。整體而言,二者都具有獨特的要素需求和產業回報特征,比如高素質勞動力密集、高資本密集、高研發投入密度、高前景預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化程度更高,技術更加成熟,而未來產業則處于產業孵化期,技術更加前沿。不同類別的細分產業存在較強的異質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應綜合考慮產業特征、地區資源稟賦之間的匹配關系,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一方面,要量“產”而行,綜合考慮各類產業的經濟性和戰略性。產業的“經濟性”是指產業發展為地區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這既體現為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和產業自身的盈利能力,也涵蓋其對關聯產業的帶動作用、對本地就業的拉動作用以及所涉及的產業培育風險等因素。產業的“戰略性”是指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角度衡量該產業對于基本生存保障和長遠發展潛力所具有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基本生存保障對應的是安全維度,涵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該維度產業的戰略性,取決于其在產業體系內對保障整體安全的重要性,突出表現為對關鍵產品產業鏈上游的支撐能力。長遠發展潛力對應高質量發展的維度,著眼于長期動能的培育,如創新能力和綠色轉型等。從現代化產業體系來看,這類產業或者與新型生產要素的培育密切相關,或者處于技術前沿,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產業節點。
量“產”而行,指的是在產業政策的取向上,要綜合考慮不同類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經濟性和戰略性維度上的不同特性,因“產”施策,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在資源配置上的各自優勢。對于戰略性強的領域,如前沿科技和基礎研究,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進行重點支持與長期培育;對于經濟性強的領域,核心是為各類經營主體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對于戰略性與經濟性兼備的產業,則需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有效協同的融合發展局面。
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綜合考慮地區要素稟賦優勢與產業要素需求特性的匹配度以及產業配套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往往具有不同的要素需求特性。例如,未來產業更強調顛覆性、前瞻性,是創新要素驅動的探索性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強調經濟性、引領性,通常具有高資本要素強度的特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必須考量本地區要素稟賦與產業要素需求特性之間的匹配程度,需要考慮本地區是否具備布局發展某一類產業的必要條件,是否能夠滿足產業自身對于發展條件、發展要素的需求特性,是否具備發展該產業的能力,如果尚不具備,如何達到要素條件以及達到所需要素條件的成本多少等。例如,未來產業作為前瞻性產業,前沿性、探索性、基礎性強,對于創新要素、研發能力具有高需求,創新要素聚集是其發展的基本條件。
除了要素稟賦匹配程度,產業配套也是地區產業布局要考慮的“力”。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三類產業——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間相互關聯,同時具有梯度特征。傳統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技術支持、資源支持、要素支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要以一定的產業鏈配套為基礎,例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往往依賴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基礎積累以及產業鏈集聚程度。綜合考慮要素匹配度和產業配套度可以為地區布局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指明精準施策的方向。例如,長三角部分城市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雖已形成良好配套,但關鍵要素匹配不足。因此,其政策著力點應集中于補齊要素短板,提升要素匹配度,而非繼續盲目擴大產業配套規模。
此外,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堅持重點突破,既要考慮絕對優勢,又要考慮比較優勢。除了考慮本地區要素稟賦是否滿足產業的要素需求特性之外,還要綜合考慮與本地區匹配度高的產業對于本地區而言的相對收益和成本。具體來說,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如長三角城市,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空天經濟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要素需求特性匹配,同時具備了發展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條件。在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總量約束條件下,需要綜合考慮對于本地區而言,這些產業的相對發展條件和產業回報,確定產業發展的側重點和優先級,確定短期和長期發展的重點,對不同側重點和優先級的產業給予差異化的產業政策。而對于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其絕對要素稟賦條件不那么高,產業布局就要考慮比較優勢,選擇發展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產業,從而更好推動本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原標題:優化產業布局重在量“產”量“力”
責任編輯:黃瑾、萬鵬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