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顛覆性技術孕育重大突破,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向縱深推進,這些趨勢為我國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供了歷史契機,也帶來了諸多挑戰。我國在經濟、產業、科技等領域積累的優勢,迫切需要通過系統性變革進一步釋放潛力。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基于對科學技術發展態勢、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闡述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對新時代新征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對生產力理論的繼承發展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對社會形態演進的推動作用。在社會生產力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不斷演變的歷史進程中,科學技術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關鍵。從第一次產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應用,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使人類社會步入電氣化時代,再到第三次產業革命掀起信息化浪潮,每一次社會生產力的飛躍都源于科學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新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特征和規律,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深化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不懈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問題進行探索,毛澤東同志把“解放生產力”確立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變革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理論創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
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體現了立足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突破。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取得積極進展,為生產力的變革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形成的創新矩陣,既為生產力迭代升級提供了技術底座,也呼喚著理論體系的創新突破。強調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發生了“質變”的生產力質態,正是在理論層面對生產力發展量變積累引發質變的科學回應,揭示了科技創新驅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邏輯,為我國開辟發展新賽道、重塑發展新優勢、培育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方向。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傳統手工業,社會化大生產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均是通過技術突破推動生產方式變革,解放了生產力。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表明,每一次生產力的革命都顛覆了舊的生產方式,催生出新的經濟形態,每一次生產力的質變,都會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進入新世紀以后,從信息化到網絡化、智能化,數字革命與智能技術正重構生產力發展的底層邏輯,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更加高效,生產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在發展理念、發展動力、發展要求上均具有內在一致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
形成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踐證明,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能夠充分激發生產力的活力和潛力。面對生產力變遷帶來的機遇,不同國家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能力卻存在差異。歷史經驗表明,后發國家即便成功引入了外部先進的生產力要素,也可能因生產關系的局限性難以充分發揮其潛力,錯失發展窗口。因而,變革生產關系,推動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激發社會發展活力,是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路徑。
聚焦當下、著眼未來,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強大潛能。一是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要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打破市場分割,促進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又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同時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制度。二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加強高校交叉學科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構建人才引育留用機制。三是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資管理體制改革,拓展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環境。
(作者蘭建平 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研究基地研究員)
原標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王瀟瀟、薄晨棣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