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的綜合性未來產業形態,其以有人或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是促進區域協同、提升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保障、服務國防事業的重要載體。當前,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續引導和支持下,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圈為引領的研發、制造、應用全鏈條產業集群,為低空經濟全面加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技術、人才、經驗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水平、空域開放水平和技術人才水平緊密相關,需要政府與企業的高效協同,穩步推進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實現區域低空經濟行穩致遠。
找準著力點,推進低空要素化
空域資源和基礎設施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其開放程度和適航程度是驅動區域低空產業探索延伸和應用場景拓展融合的動能。基于低空經濟現狀需求與飛行器技術特征,各級政府應積極主動打破區域空間壁壘,通過有序開發空域資源、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持續構建完善產業生態等著力點持續互補協同,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完備的要素保障。
一是松綁機制,逐步釋放低空空域。低空經濟自2021年2月被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后,配套政策逐步細化,關鍵技術持續突破,有效激發了低空經濟的發展動力與活力。然而,現有政策服務體系、認證審批制度和空域使用效率區域差異明顯,低空經濟的輻射帶動效應尚未顯現。因此,省、市、縣三級政府應主動打破區域隔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結合飛行流量和飛行類型需求與動態變化等情況,穩步破解制約低空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政產學研應緊密協作,逐步探索、規劃和釋放不同類型低空空域,促進低空空域聯網成片。
二是投入精準,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通航、試驗、教培等不同類型的場地和通信、導航、監視、充換電等基礎保障能力作為支撐。然而,醫療、物流、旅游、應急等不同低空業態的市場規模和航線需求差異較大,通過獨立建設基礎設施容易導致成本過高、重復投入和技術壁壘。因此,需要圍繞基礎設施的共性需求和差異特征,通過跨區共建合作,實現試驗、教培、通航等不同類型基礎設施的前瞻規劃與合理布局。同時,構建政府指導、產業主導、企業參與的機制,推進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實現要素轉化與精準投入。
三是鏈條打通,梳理構建業態閉環。成熟的商業業態是有效激發市場需求,反哺核心技術升級與產業配套完善,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當前,醫療、農業、檢測、應急等低空業務較為成熟穩定,但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商業業態尚處于探索階段,且民眾使用低空服務的門檻較高、意愿不強。因此,需要通過鞏固現有成熟低空經濟業態坐穩低空經濟“基本盤”,加快基礎設施、關鍵技術與消費場景完善。同時,通過基礎設施與空域資源的高效利用,逐步降低娛樂、交通、物流等服務需求的邊際成本,提振消費者信心,加快區域低空業態閉環構建。
疏解矛盾點,加快要素場景化
低空應用場景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區域低空資源稟賦,統籌疏解政策、空域、運維、市場、技術等要素的堵點卡點,創新務實打造研發制造、低空保障、綜合服務等核心場景的標準體系、人才梯隊和商業模式,加快生產作業、公共服務、文化旅游等低空應用場景構建。
一是系統可靠,構建包容審慎的標準體系。系統完備的標準體系是引導飛行器研發制造,完善飛行器運行管理,促進關聯產業和服務協同發展的關鍵。當前,低空經濟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尚未統一,不同業態飛行器在技術路徑、運維管理、交管系統、充換電接口等方面的共性和差異仍需梳理。因此,可以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區域依托區域空域資源特征和場景需求,開展低空標準體系建設先行先試。同時,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協會協同開展區域性管理、產品、服務等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低空經濟有效服務于區域協調發展。
二是產學協同,打造供需適配的人才梯隊。人才作為支撐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是打通低空經濟研發創新、生產制造、運營服務實現良性循環的載體。當前,隨著無人機產業鏈上下游持續擴容,人才供需矛盾凸顯,僅無人機操控崗位缺口便已達百萬,空域調度管理、研發生產服務、飛行器駕駛操控、飛行器檢修等專精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也需盡快建立。因此,政產學研各方需要立足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和低空經濟場景規模,協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合理規劃專業設置,把控招生規模。同時,動態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和人才評價標準,加快推進拔尖人才引進,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三是多方合作,探索生態協同的商業模式。互補融合的商業模式是充分利用有限空域資源,促進低空產業延鏈強鏈,實現核心技術創新與經濟價值創造的保障。因此,需要通過政策逐步優化和技術持續創新,支持上下游企業共同探索多元、互補、協同、暢通的商業模式,持續挖掘高安全性、高性價比的消費場景。同時,支持融資、租賃、合資等開發模式,推進資本、設備、技術、保險等資源的持續引進與整合,加快低空經濟延鏈強鏈。
深挖增長點,賦能場景經濟化
低空應用場景持續挖潛與拓展,是激發低空經濟真實需求,推動規模效應形成,打通商業模式堵點卡點,加快塑造可持續低空經濟業態的引擎。
一是夯實基礎,優化常態型低空場景。農業、醫療、應急、巡檢等場景是低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提質增效的保障。因此,需要立足“剛需”場景,加快省際、市際、縣際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進飛行器數量與人才梯隊合理布局。同時,支持飛行器功能的模塊化、標準化開發,推動飛行器的多場景應用,提高飛行器和空域資源的利用水平,從而減少重復投入。
二是立足稟賦,打造特色型低空場景。通航、教培、試驗、文旅等場景是彌補常態型低空場景附加值低、空域利用率不高等短板的手段。因此,需要構建“特色”場景,加快區域優勢產業與低空服務有效整合創新,拓寬低空經濟發展邊界,實現與常態型低空場景優勢互補。同時,積極推進專項基金設立、保險服務完善和負面清單制定,推動個性化、定制化、專業化產品或服務開發應用。
三是聚合載體,挖掘融合型低空場景。航空運動、廣告表演、城警聯動等場景是低空經濟融合式發展的催化劑,也是充分激發低空經濟要素活力,推動前沿技術探索的著力點。要挖掘“融合”場景,引導多元技術和專業服務與低空經濟交互融合,實現平臺共建、信息共享和價值共創。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圍繞場景融合共建實驗室和工程應用中心,打通低空經濟研發、中試、制造、應用體系。
(作者楊付 系西南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原標題:大力推動低空經濟騰飛
責任編輯:劉夢甜
網頁編輯:蘇偉